一键授权,你把好友都“卖”给现金贷平台了!
2018-04-13 11:43:04 来源:助贷网

导读:使用过移动金融交互类APP的看官们都知道,目前市面上有将近一半的APP要求读取通讯录权限,且多数平台在隐私条款中提及,可以将你的信息分享给第三方,可利用你的个人资料进行推广、促销等工作。然而,看官们不知道的是,一旦授权,你通讯录里的好友基本就“卖”给现金贷平台。
“对不起通讯录里的人”
1月26日,小末的网贷上岸日记写着,“想哭,哭到天昏地暗。创业亏损,我应该和家里人沟通而不是借网贷!”大学毕业后,小末走上了创业之路,开办了一家游戏服务公司,但是失败了。
在资金短缺、借无可借的情况下,他注意到了“零门槛,秒贷,30分钟到账”的现金贷广告。初尝甜头,抱着肯定能够还款的自信,小末在网贷泥潭里,以贷养贷越陷越深。截至目前,他在十几家网贷平台上合计还有6万欠款,并且很大部分已经逾期。
一旦逾期,伴随而来的是高额的利息,以及疯狂的暴力催收。对于网贷平台催收的套路,小末并不陌生。前期的“开胃菜”是,一天之内被循环呼叫上百次,遭遇短信轰炸,还有人威胁将上门讨债。
后来,催收人员还会将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照片,合成不堪入目的恶俗图片,比如“遗照”,进行辱骂,还经常以涉嫌贷款诈骗罪,发来虚假的律师函、法院传票和公安通缉令,恐吓无力偿还的人,不还钱就坐牢。
在熬过威胁、恐吓、辱骂之后,网贷平台最终使出催收“杀手锏”———“爆通讯录”。这意味逾期者通讯录里的所有人,包括家人、朋友甚至是并不熟悉的联系人都可能成为被催收的对象。
今年1月,小末去当地派出所报案了三次,第一次是因为他刚进的一家公司领导也被骚扰了。对方称,“你不还钱,我就没事找你领导聊聊天谈谈心,你就继续厚着脸皮呆在那里。”
第一次被爆通讯录,小末直言有些害怕,起先是怕别人知道他借了网贷,后来更怕他们受到侮辱和恐吓。不久前,不堪其扰的小末换了新的手机号码,希望能安安静静上班。
然而事实证明,更换手机号只是换来短暂的宁静,这份烦恼随即被转嫁到了通讯录的其他人。察觉小末失联,催收员很快将火力集中在他父母身上。最近一段时间,老两口每天准时接到三通“马上消费金融”的催收电话,有的甚至在深夜打来。
“我在外面咬牙工作,父母在家里和单位接网贷催收电话,回来大家都在装着没事一样。”小末形容这是最无力的感觉。
被授权“卖”掉的借款人
为了应对欠款者的“肆无忌惮”,催收员采用的主要催收方式正是爆通讯录。因为现金贷平台往往在全国范围放贷,每个借款人涉及的金额较小,基本不可能上门。于是,依托爆通讯录的催收怪圈愈加凸显。
那么,现金贷平台是如何获取用户通讯录数据的呢?
其实,早在下载现金贷APP点击同意授权“读取通讯录权限”开始,用户及通讯录里所有人的信息已成透明。
数据现实,在国内200款移动金融交互类APP的敏感权限获取情况和隐私政策发现,将近一半的APP要求读取通讯录权限,且多数平台在隐私条款中提及,可以将你的信息分享给第三方,可利用你的个人资料进行推广、促销等工作。当用户点击“注册”即表示同意上述所有条款。
但事实上,急于借款的借债人在注册时往往不会认真阅读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因此,在完全无意识的情况下将自己的通讯录授权给借贷平台,浑然不知自己的隐私已经被侵犯,亦不知道这很可能将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怎样的麻烦。
更严重的是,除了直接读取通讯录、定位、短信等手机权限外,现金贷平台还会要求借款人验证运营商、支付宝、电商等,并转授权给数据公司,后者利用爬虫技术获取借款人的大量数据,仅需3.8元就能买到33页个人信息报告,包括通话记录、常用联系人和电商数据等。
而借款人的这些隐私数据,诚如很多网贷平台在用户协议中都会提到的,“平台承诺会根据行业标准惯例保护你的个人资料,但鉴于技术限制,不能确保不会泄露。”有业内人士指出,现金贷平台倒卖用户数据已不是秘密,一份上万用户的数据只卖200元。
现金贷平台没有经通讯录上通讯信息主体的授权而收集该信息的行为应该得到规范,甚至禁止,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行现金贷业的监管。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急需用钱的时候,除了提高警惕心,不要轻易授权任何权限,也要寻找正规、靠谱的平台,提高借款行为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2018年贷款就找助贷网
相关阅读
快速申请
提交申请后,客服会拨打您的手机,为您免费定制贷款方案。
热门产品推荐
